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权力差异,当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发生劳动纠纷时,用工单位可能存在拖欠劳动报酬、逃避责任等行为,因此,劳动者了解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是非常重要的。当劳动者需要向用工单位追索劳动报酬时,可以申请财产保全,以确保劳动报酬能够得到保障。
财产保全是人民法院在劳动者起诉前或者诉讼过程中,根据劳动者的申请,对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报酬进行冻结、扣押等措施,确保将来判决能够得到实际执行。劳动者可以通过申请财产保全来保障自己的劳动报酬权益,避免用工单位转移财产,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责任。
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审理程序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相关规定,申请财产保全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有明确的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是指用工单位,包括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
有具体的劳动报酬数额:劳动报酬数额应当明确,可以按照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约定计算,也可以按照同类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标准计算。
有详细的财产信息:申请人应当提供被申请人的财产信息,包括银行账户、房产、车辆等信息。
有证据证明劳动报酬存在风险:申请人应当提供证据证明劳动报酬存在被转移、隐匿、销毁等风险,例如提供被申请人有转移财产行为的证据,或者提供被申请人经营不善、可能破产的证据等。
申请财产保全的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准备材料:申请人需要准备好身份证明材料、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能够证明劳动报酬数额的证据、被申请人的财产信息等材料。
向人民法院申请:申请人可以向用工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并提交相关材料。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请后,会审查申请是否符合条件。
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请之日起48小时内作出是否采取保全措施的裁定。人民法院可以决定采取保全措施,也可以决定驳回申请。申请人或被申请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
人民法院执行保全措施:人民法院决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将向被申请人送达执行保全措施的司法文书,并通知申请人。人民法院可以对被申请人的银行账户进行冻结,或者对房产、车辆等财产进行查封、扣押。
申请人起诉: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申请人需要在15日内提起诉讼,否则人民法院将解除保全。
准确提供财产信息:申请人需要准确提供被申请人的财产信息,避免因错误提供信息而导致保全错误,侵犯被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及时起诉: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申请人需要在法定期限内提起诉讼,否则人民法院将解除保全,申请人可能无法得到劳动报酬。
提供充分证据:申请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劳动报酬存在风险,否则人民法院可能驳回申请。
保全费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的,申请人需要预交保全费用。如果最后申请人胜诉,保全费用由被申请人承担;如果申请人败诉,则由申请人承担。
某劳动者在与用工单位发生纠纷后,发现用工单位有转移财产的行为,于是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审查后,决定对用工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冻结。劳动者随后提起诉讼,并最终胜诉,获得了应得的劳动报酬。如果劳动者没有申请财产保全,用工单位可能在诉讼过程中转移财产,导致劳动者无法得到劳动报酬。
劳动者维护自身劳动报酬权益是非常重要的,申请财产保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了解申请财产保全的条件、流程和注意事项,劳动者可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避免用工单位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责任。在遇到劳动纠纷时,劳动者可以积极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