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债权债务纠纷,而法人财产保全是债权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但对于股东来说,一旦公司法人财产被保全,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甚至可能导致公司陷入困境。那么,作为股东,当公司法人财产被保全时,应该如何应对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几个关键的概念,以便更好的理解和解决问题。
法人财产保全是什么?
简单来说,法人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申请人的申请后,依法对被申请人的财产采取的暂时冻结或扣押措施,以保证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法人财产保全的对象包括公司法人所有的或与其他人共有的财产,如银行存款、不动产、车辆、机器设备等。法人财产保全的条件有哪些?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的规定,人民法院适用财产保全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当事人之间存在财产纠纷; 2.被申请人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财产或者与其他人串通实施上述行为的可能; 3.不采取保全措施将明显使申请人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法人财产保全的程序是什么?
法人财产保全的程序通常包括申请、审查、执行等阶段。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人民法院审查申请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并决定是否采取保全措施。保全措施采取后,人民法院会通知被保全人和利害关系人,并告知其提出异议的权利。了解了法人财产保全的相关知识后,我们来探讨一下,作为股东,当公司法人财产被保全时,可以怎么做?
及时了解情况:当得知公司法人财产被保全时,股东首先应该及时了解相关情况,包括保全的原因、保全的范围、保全对公司经营的影响等。这些信息可以从公司法人、人民法院或者其他渠道获取。
审查保全是否合法: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股东有必要审查保全措施是否合法。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如果不符合条件,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请求解除保全。
维护公司正常经营:法人财产保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而不是为了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因此,股东应该尽量减少保全对公司经营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维护公司正常经营,如与债权人协商以其他财产担保替代保全措施等。
积极参与诉讼:法人财产保全后,股东有权参加诉讼。如果股东认为保全措施不当,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如果股东认为公司没有履行义务,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偿还债务的请求。
寻求法律帮助:法人财产保全涉及公司法、民事诉讼法等多方面的法律知识,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和处理。因此,建议股东在遇到法人财产保全时,及时寻求律师的帮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具体分析一下,在法人财产保全的情况下,股东可以如何应对。
案例:
某公司因经营不善,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了财产保全,人民法院依法对公司法人财产采取了保全措施。该公司有三名股东,在得知法人财产被保全后,非常担心公司经营受到影响,于是向律师寻求帮助。
律师建议:
及时向人民法院提交财产目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冻结、扣划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应当扣除被执行人生活所必需的费用。因此,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公司财产目录,说明哪些财产是公司正常经营所必需的,申请排除在保全措施之外。
积极与债权人协商:股东可以代表公司与债权人协商,提出以其他财产提供担保,申请解除对公司必要经营财产的保全措施。
参加诉讼,维护自身权益:股东有权参加诉讼,在诉讼中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请求,如主张保全措施不当、请求偿还债务等。
寻求其他救济途径:如果保全措施确实对公司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股东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紧急救济,或者通过仲裁、信访等其他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法人财产保全是债权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也可能会对公司正常经营造成影响。当公司法人财产被保全时,股东应该及时了解情况,审查保全是否合法,维护公司正常经营,积极参与诉讼,并寻求法律帮助。此外,股东还可以尝试与债权人协商,以其他财产担保替代保全措施,以减少对公司经营的影响。总之,在法人财产保全的情况下,股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尽量减少对公司经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