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全是一种法律程序,旨在确保当事人的财产不会被其他方侵占或毁坏。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财产保全的金额通常是原诉讼请求的20%。那么,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要理解财产保全金额的计算方式,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财产保全。财产保全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法院为了防止当事人因财产被对方侵害而采取的措施。这个措施包括查封、扣押、冻结被诉财产等。财产保全的目的是确保在判决结果出来之前,当事人的财产不受到损害。
根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73条第1款的规定,申请财产保全时应当提供一定金额作为财产保全担保金。该金额通常为原诉讼请求的20%,也就是说,当事人要保全多少财产,就需要提供该财产价值的20%作为财产保全担保金。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财产都可以被保全。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5条的规定,财产保全的范围包括被申请人的现金、存款、有价证券、其他有形财物等。而财产保全不能包括对被申请人不合理侵占或占有但与案件没有实际关联的财物。
财产保全金额的计算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调整。例如,在特殊情况下,财产保全金额可以少于原诉讼请求的20%。另外,如果财产价值无法确定,那么法院也可以根据当前情况来决定财产保全的金额。
总结而言,财产保全的金额是根据原诉讼请求的20%来确定的。这个数字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当事人的权益得到适当保护。财产保全对于维护诉讼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