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财产保全名词解释
一、财产保全的概念
财产保全是司法机关在法律程序中采取的一种措施,用以确保债权人能够及时获得应有的赔偿或债权实现。其目的在于防止被执行人将财产转移、隐藏或毁灭,从而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财产保全的种类
1. 扣押:指法院依法冻结被执行人在案件履行期间的银行存款、证券、股权等财产,以确保被执行人无法将该财产转移或变卖。
2. 查封:指法院依法封存被执行人的房屋、车辆、土地等财产,以防止被执行人私自处置或转让该财产。
3. 暂时性扣押:指法院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临时冻结,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一种保全措施。它主要适用于需要迅速采取行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紧急情况。
4. 履行担保:指被执行人提供一定的担保措施,保证其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义务。具体担保方式包括保证金、抵押物等。
三、财产保全的适用条件
1. 债权人有合法权益需要保全。
2. 存在可能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的情况。
3. 采取保全措施能够有效地阻止被执行人转移、隐藏或毁灭财产。
四、财产保全程序
1. 提出申请:债权人通过书面申请向法院提出财产保全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据。
2. 法院审查:法院对申请进行审查,判断是否满足财产保全的适用条件。
3. 作出裁定:如果符合条件,法院将发布财产保全裁定,明确保全措施和具体财产范围。
4. 执行财产保全:根据裁定,法院会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扣押、查封等保全措施。
5. 保全期间的变更:债权人或被执行人可以在保全期间要求法院对保全措施进行调整或解除。
五、财产保全的效力
财产保全裁定具有强制执行力,被执行人应积极配合执行,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债权人也需及时采取后续诉讼措施以实现其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