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诉讼财产保全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为了防止被告转移或变卖财产,保护原告胜诉后能够实现生效裁判结果,由人民法院依申请采取的保全措施。然而,在诉讼财产保全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损害赔偿的法律责任,需要当事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1. 民事诉讼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后,申请人应当在申请保全后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在保全期间或者保全终结后,应当根据被申请人的请求,撤销或者解除保全。申请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起诉讼或者诉讼被驳回的,人民法院应解除财产保全。
**2. 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19条规定,因诉讼保全造成财产损失的,申请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申请人有证据证明请求保全财产的权利的,不承担侵权责任。
**3. 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6条规定,申请人申请保全财产的权利不成立或者人民法院错误采取了保全措施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此受到的损失。
**1. 有损害事实的发生**
当事人因诉讼财产保全措施而遭受的财产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财产价值的减少或灭失,间接损失是指因财产保全而产生的其他相关损失。
**2. 存在因果关系**
损害事实的发生与诉讼财产保全措施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损害是由保全措施直接或间接造成的。
**3. 申请人主观过错**
申请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包括故意或者过失,过失又分为重大过失和一般过失。重大过失是指申请人对保全措施造成的损害后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一般过失是指申请人对保全措施造成的损害后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4. 保全措施不成立**
保全措施不成立,是指申请人申请财产保全的权利不成立,或者人民法院错误采取了保全措施。
损害赔偿的范围包括:**
1. 直接损失:
- 被保全财产价值减少
- 被保全期间的财产丧失或者灭失
- 因财产保全而产生的必要费用
2. 间接损失:
- 因财产保全造成经营中断的损失
- 因财产保全造成信誉损失的损失
- 因财产保全导致其他利益受损的损失
被申请人要求申请人赔偿因诉讼财产保全造成的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提交以下材料:**
1. 起诉状
2. 相关的证据材料,如诉讼财产保全裁定书、损害事实证明、因果关系证明、申请人过错证明等
3. 赔偿数额计算明细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将依法进行审理。如经审理查明申请人主观上具有过错,且保全措施不成立,人民法院将判决申请人承担赔偿责任。
为了避免诉讼财产保全损害赔偿纠纷的产生,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谨慎申请保全措施,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保全必要性时,不轻率申请保全;
2. 如有必要申请保全,应提供充分的证据材料,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3. 在保全措施实施后,及时提起诉讼,避免出现超出法定期限未提起诉讼的情况;
4. 妥善保管受保全财产,减少损失;
5. 及时解除错误采取的保全措施,减轻受保全人的损失。
诉讼财产保全损害赔偿立案制度的建立,旨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诉讼财产保全行为。当事人在申请诉讼财产保全时,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谨慎行事,以免因过错导致损害赔偿责任的产生。人民法院在审理诉讼财产保全损害赔偿案件时,应全面查明事实,公正裁判,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